邵陽新聞網3月25日訊(通訊員 唐瑩)近年來,北塔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區、街鎮、居村、網格四級聯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推動調解工作向多元化、全域化解紛模式轉變,實現矛盾糾紛“瑣事不出網格、小事不出村、難事不出街鎮”。2024年以來,全區成功調處矛盾糾紛1204件,成功率達98.6%,公安機關接警量、刑事案件發案率、法院民事訴訟立案數等指標顯著下降,基層社會治理效果顯著。
分級分類,壓實調解責任
制定《北塔區矛盾糾紛化解“四級聯調”工作實施方案》《北塔區人民調解案件“以獎代補”管理辦法》,從組織領導、考核評價、加強保障等方面,建立“區、街鎮、居村、網格”四級矛盾糾紛聯動調解工作新機制。具體做法是:網格、居村、街鎮、區對發現的矛盾糾紛進行研判,根據矛盾糾紛的性質、規模大小、調解難易程度、社會影響等因素,將其分為簡單、一般、復雜疑難和重大矛盾糾紛四個類別,明確分別由網格、居村、街鎮、區四級進行調處,構建上下貫通、相互聯動工作機制,把調解組織建在“網格上”,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有效提升了調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上下聯動,建強調解網絡
夯實“主陣地”,簡單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將全區44個村(社區)劃分為144個網格,全區各級401名調解員融入“全科網格”治理體系,吸收黨員代表、鄉賢、社區工作者、社區民輔警等力量擔任網格調解員,充分發揮網格調解員人熟、地熟、事熟優勢,對矛盾糾紛從源頭上做到早排查、早發現、早化解。
建好“橋頭堡”,一般矛盾糾紛化解在居村。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居村將群眾反映、自主摸排或上級交辦的矛盾糾紛按照管理權限進行分流,按照“走訪-登記-上報-辦結-反饋”工作流程,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調度,形成一條高效治理的工作閉環。
做強“主渠道”,疑難復雜矛盾糾紛化解在街鎮。對一些問題成因相對復雜、涉及面較大的矛盾糾紛,充分發揮“街鎮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和街鎮政法委員作用,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開展聯合調解。
打造“終點站”,重大矛盾糾紛化解在區級。區級派出由區領導為組長,鄉科級干部為成員的支幫工作隊,分別與5個街(鎮)結成對子,對涉及多個部門的矛盾糾紛,支幫工作隊實施“一事一議”,專題“會診”,精準研判化解。根據街鎮“吹哨”,區支幫工作隊、區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區屬相關部門下沉“報到”,著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群眾“家門口”。
多措并舉,匯聚調解合力
建好工作平臺。整合全區6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成區、街鎮、居村三級51個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室),建立“綜治中心+網絡化+大數據”相融合的信息化應用體系,實行全流程指揮、調度、監督各類社會治理事件,打造跨部門、跨系統的基層善治“智慧中樞”。
健全銜接機制。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各類調解銜接聯動制度,完善非訴訟糾紛事前預防、事中疏導、事后反饋機制,打造“調解打頭、訴訟斷后”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2024年以來,公安機關接警量下降5%,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30.5%,法院民事訴訟立案數下降7.09%,信訪總量下降24.36%,初信初訪下降18.75%,全區未發生一起因矛盾糾紛引發的重大刑事案件和惡性群體性事件。
擦亮調解品牌。錨定實質解紛目標,整合社會多元力量,著力培育“品牌化+特色化”的調解工作室,先后打造“田江三姓”、“匡家議事”、世界玨園小區“老李”、“豐江管家”、馬家回民村“石榴籽之家”等一批品牌調解室。具體做法在“湖南日報”、“邵陽日報”頭版頭條宣傳報道,在全省司法所規范化建設三年行動總結大會上經驗交流發言。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黨建賦能“四級聯調”,以信息化平臺創新“黨建+調解”模式,打造高素質調解隊伍,切實提升“四級聯調”工作的水平和效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