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塔區田江街道田江村,標準化果蔬大棚排列有序,紅色教育基地游客絡繹不絕,硬化村道延伸至家家戶戶,文化廣場上村民自發組織的文藝活動熱鬧非凡。這幅鄉村振興實景圖,生動詮釋著駐村工作隊協同村“兩委”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道路上的創新實踐。
黨建引領強根基 基層治理煥新顏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第一書記唐璐瑤帶領駐村工作隊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為宗旨,為鄉村謀發展、辦實事、解難題,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協同村“兩委”順利完成補選工作,通過實施“頭雁培育工程”吸納2名致富能手進入班子,培養3名90后年輕黨員,培育1名00后后備干部,為村級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工作隊不僅幫我們優化了班子結構,更通過‘傳幫帶’提升了整體戰斗力。”去年當選的“90后”村支部副書記何漢威深有感觸地說。
針對基層治理難題,工作隊與村“兩委”創新建立“三長制+矛盾調處”工作機制,整合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婦女組長三方力量,打造“品牌調解室”“三長議事小屋”,三年來,成功化解矛盾200余起,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標。該村2023年榮獲“市級基層治理示范村”稱號。
精準施策防返貧 用心用情惠民生
駐村工作隊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始終以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扎實推進幸福美麗和諧新農村建設。在防返貧監測工作中,聚焦監測戶,通過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有效建立“網格化+信息化”防返貧監測體系,實行“紅黃綠”三色預警機制,確保幫扶措施精準落地。工作隊第一時間幫何益民申請了產業貸款,何益民說:“感謝工作隊的幫助,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
聚焦就業增收,工作隊與村“兩委”開發公益崗位6個,組織技能培訓6期,引進1家幫扶企業。監測戶鄧武裝在村辦旅游公司實現穩定就業:“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家庭,每月還有3000多元收入,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數據顯示,該村脫貧戶人均年收入連續三年保持15%以上增長,2023年突破1.8萬元。
三產融合促振興 紅色沃土綻新姿
站在田江果蔬基地觀景臺,連片的桑葚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駐村工作隊深挖資源稟賦,與村“兩委”共同謀劃“特色農業+紅色旅游”發展路徑,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注冊“桑葚果園”區域品牌,推動應季蔬菜、桑葚等特色農產品“出村進城”。
在革命烈士鄧益墓前,研學團隊正在聆聽紅色故事。工作隊、村“兩委”整合紅色資源,打造“五個一”教育矩陣,形成紅色旅游線路。“現在周末都要提前預訂,我們的農家菜成了‘網紅’。”村民鄧飛雄的“田江私房菜”今年已接待游客160多批。通過“紅色研學+生態農業+休閑體驗”發展模式,近兩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突破40萬元,同比增長93.79%。村支部書記孫如意信心滿懷:“有了后盾單位及工作隊的幫助支持,我們將繼續深化‘黨建+鄉村振興’模式,讓田江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美麗鄉村展新貌 文明鄉風潤心田
漫步今日的田江村,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垃圾分類亭整潔美觀。工作隊與村“兩委”推行的“五五制”獎補模式,激發了村民參與“和美湘村”建設的熱情。“現在大家都主動規劃庭院改造,還爭著打掃房前屋后衛生,每季評比拿積分還能兌換生活用品呢!”鄰長周艷會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在工作隊的協調推動下,村里建成養老中心和兒童之家,讓“一老一小”有了溫馨的活動場所。“我們要繼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與村‘兩委’同心協力,把田江村建設得更加美好。”駐村第一書記唐璐瑤的話語中透著堅定。
干群情深難離別 初心如磐再出發
當駐村輪換的消息傳來,82歲的鄧奶奶拉著第一書記唐璐瑤的手說:“你們來了以后,村里大變樣,你們就像自家孩子一樣,能不能別走啊?”村民代表也紛紛表達不舍。面對群眾的深情挽留,工作隊全體成員深受感動,經與組織部門匯報,決定繼續留任。“看到鄉親們期盼的眼神,我們更加堅定了扎根田江的決心,我們愿意和大家一起在鄉村振興的路上繼續奮斗!”唐璐瑤在村民代表大會上鄭重承諾。
如今的田江村,正以昂揚姿態闊步行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駐村工作隊用真心換真情,以實干促發展,譜寫了新時代干群同心、攜手奮進的動人篇章。
(作者 朱力波 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