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
邵陽新聞網12月6日訊(記者 晏彬彬 通訊員 劉飛 吳智睿)12月5日下午,“幸福新邵陽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新聞發布會發布改革開放40年來邵陽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邵陽縣發改、人社、住建、扶貧、油茶等部門負責人現場回答記者提問。
風光秀麗的金江湖
經濟發展提速增效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40年來,邵陽縣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全縣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1億元,是1978年1.97億元的72倍;完成財政收入9.6億元,是1978年827萬元的116倍;實現固定資產投資229.2億元,是1978年540萬元的4244倍;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35.6億元,比1978年的1391萬元增長256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4.7億元,比1978年的0.62億元增長152倍多;全面小康總體實現程度達到86.9%。
優勢產業成長壯大 實體經濟顯著增強
40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的實施“農業立縣”“工業強縣”“商業活縣”戰略,調結構、促轉型、興產業,全縣三次產業比從1978年的81.3∶8.8∶9.9調整優化為2017年的22.5∶34.9∶42.6,基本形成以新型工業與服務業為主體、現代農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體系,邁出了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工業興縣、商貿活縣的堅實步伐。油茶、生豬、烤煙、優質稻四大農業特色產業呈現星火燎原之勢,油茶主導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油茶林種植面積達到68.4萬畝,年產茶油1.96萬噸,產值達到22.5億元,先后榮獲“中國茶油之都”“ 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多塊國家級金字招牌,邵陽國家油茶產業園建成開園,南方油茶交易中心投入運行。
俯瞰邵陽縣工業集中區一角
新產業、新園區、新市場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到83家,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建材、服裝、新能源為主的四大優勢產業,培育了南方建材、鑫光燈具、世榮電子、一肯燈飾、金拓科技、家和門業、長城蓄電、湘寶汽配、興昂鞋業等一大批規模企業。工業園區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以湘商產業園為主體的工業園區面積擴大到4.76平方公里,建成標準化廠房50萬平方米,成功升級為省級工業集中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房地產、商貿、金融、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濱湖花園、中宏新城、南方大廈、夫夷新城等現代化的商住小區相繼建成,縣農村信用社成功改制組建昭陽農商銀行,中國銀行、華融湘江銀行等金融機構陸續進駐,縣內金融機構達到23家,天子湖獲批國家濕地公園,金江湖成功創建3A景區,河伯嶺創建省級森林康養基地。
邵陽縣瓦屋萬畝油茶基地
脫貧攻堅扎實推進 人民生活日益富足
2014年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全縣通過精準識別,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26萬、貧困村189個(合并后160個)。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重的經濟工作和最實的民生工程來抓,舉全縣之力,凝全民之智,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兜底扶貧、健康扶貧、交通扶貧、水利扶貧、村級公共服務、社會扶貧等“十五項工程”,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的成效。
全縣先后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11115人,改造貧困農村危房10484戶,實現D級危房改造全部清零;建成扶貧通村公路1672公里,基本實現貧困村道路全面硬化;建設農村安全飲水工程328處,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貧困村電網改造升級率達95%,有效解決了農村群眾住房難、行路難、飲水難、用電質量差的問題。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714元,比1984年(統計的最早數字)的296.4元,增長32.77倍。11.4萬貧困群眾擺脫貧困,走上小康,53個貧困村出列,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0.33%下降到2017年的8.27%。2018年又將有9104戶37284人實現預脫貧、60個貧困村擬出列。
河伯鄉千畝油菜基地
城鄉建設突飛猛進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堅持城鄉統籌、以城帶鄉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山水生態園林縣城、特色城鎮、美麗鄉村建設,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縣城擴容提質,振羽大道、開元大道、夫夷大道、時代大道、環城路拉開縣城骨架,夫夷大橋、資匯大橋相繼建成,縣城“一帶一環、三橋飛虹、縱橫交錯”的“大縣城”格局基本形成,建城區面積擴展到1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2.54萬人。青松公園、蓮湖公園、馬鞍山公園、雙廬公園等城市公園點綴其間,馬鞍山和十一中后山的紫薇“雙龍”交相輝映。實施了縣城“穿衣戴帽”工程,河西街、邵新街、白虎街改造全面完成,縣城主干道全部亮化、美化、綠化,啟動了沿河街棚戶區改造,正在規劃建設沿江風光帶,老城區實現全面提質,成功創建“邵陽市衛生縣城”“邵陽市文明縣城”,一座秀麗、大美、宜居的山水生態縣城正在湘中大地升起。
全力打造特色城鎮,下花橋鎮新型城鎮化項目、巖口鋪鎮新型城鎮整體綜合開發工程先后動工,五峰鋪、下花橋、白倉被列為“全國重點鎮”,下花橋鎮被評為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五峰鋪被評為湖南美麗鄉鎮,塘田市被評為湖南省經典文化村鎮。以交通、電力為代表的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洛湛鐵路、懷邵衡鐵路穿境而過,邵陽市火車西站設立在該縣巖口鋪鎮,邵永高速、潭邵高速、安邵高速縣內通車里程達40公里,建成了縣城與市區融城發展的邵塘一級公路,S317、S217、S223、S224、S238、Y043等縣內骨干公路相繼竣工或開工建設,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4321.8公里,實現“村村通”目標。電力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農網改造惠及城鄉,群眾徹底告別了“電壓不穩、用電緊缺”的歷史。通訊條件全面升級,智能手機、無線wifi廣泛應用,移動光纖基本實現“村村通”。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建成了弄子村、金江村、富林村等101個美麗新農村,創建19個美好社區。
美麗金江湖騎行
社會事業顯著進步 民生福祉全面增進
40年來,改革紅利不斷釋放,以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為重點的民生設施全面改善,全縣新建了全省一流的縣級人民醫院和新一中、私立石齊學校,縣二中被評為省級示范性高中,全省首家省縣合作PPP模式、現代化的五環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鄉鎮衛生院、綜合文化站、合格制學校、村級綜合服務平臺、農家書屋、“村村響”等建設覆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先后成為“五個第一批”,即全省第一批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縣、第一批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并軌運行試點縣、第一批社保惠民一卡通試點縣、第一批醫改試點縣、第一批陽光低保試點縣。
改革開放大潮奔騰不息,古老夫夷崛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