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不一樣·湖南省特色工業小鎮網絡名人行”走進我市邵東仙槎橋。
邵陽新聞網11月1日訊(通訊員 隆清泉 唐伊虹)10月31日,“這里不一樣·湖南省特色工業小鎮網絡名人行”走進我市邵東仙槎橋。邵東市是著名的“五金之鄉”,產業起步早,發展快,門類多,數量大,“仙槎橋三刀”(剪刀、菜刀、剃刀)一度聲名遠揚,暢銷國內外。歷經數十年的發展積淀,曾經“戶戶叮當響,家家爐火旺”的生產場景,乘創新驅動戰略東風,逐漸奏響機器轟鳴、鋼筋碰撞的五金智能制造交響曲。今天的邵東小五金,正走上“專精特新”的產業發展新路徑,也讓仙槎橋這座小鎮成為首批省級特色產業小鎮。
此次由省委網信辦、省發改委組織的“這里不一樣·湖南省特色工業小鎮網絡名人行”活動中,十余家省內外網絡媒體和數位網絡大V對邵東市仙槎橋鎮、該市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五金展覽館、鍛壓中心、永興五金工具、富利佳工具等進行了實地采訪,探尋五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好經驗、好模式和典型案例,向大家展示獨具特色的邵東五金產業發展之路。
采訪現場。
千年歷史,匠心傳承
仙槎橋五金有著上千年的發展歷史。據史書記載,漢朝平帝元始年間,仙槎橋鎮開始用土法煉鐵鑄造刀劍。漢朝平帝元始五年,置立昭陽侯國,因發現鐵礦、錳礦和煤而在此煉鐵鑄造刀劍。從那時算起,仙槎橋的五金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到了明末清初,仙槎橋一帶的五金技術開始興起,制作刀剪成為鐵匠最拿手手藝,產品暢銷各地。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邵東的刀剪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也讓邵東這個地處湘中腹地的小城煥發出新生機。在仙槎橋鎮城建區,涌現出一批五金專業村,其中活動扳手已成為全國重要生產基地之一。一批吃苦耐勞、頭腦靈泛的邵東人有了更大的施展舞臺。
彭該清就是其中一位。1993年,通過幫別人代工包裝的彭該清接觸到小五金,之后不斷走南闖北,聯系五金業務。3年之后,積累了一定財富的他租下仙槎橋當時的農機廠作為加工五金的基地,幫別人代加工錘、斧、刀、剪刀、鉗子等工具,從此有了公司的雛形,后來響應政府號召,將工廠搬至仙槎橋老工業園,并成立了富利佳工具有限公司,專做活動扳手及類扳手,市場越做越大。
進入新世紀,邵東五金技術不斷創新,五金產業跳出了傳統五金的圈子,逐步實現轉型升級,生產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邁進。引領五金繼續前進的步伐落在了新一代五金人的肩上。2018年,隨著市場競爭競爭愈加激烈,彭該清開始有意識地“放權”,讓兒子彭斌挑起更大擔子。
一代代匠人,沿襲著古法,將匠心精神代代傳承,邵東五金產業也在傳承中迭代創新。
在邵東,像富利佳這樣的五金工具生產企業,有480多家,其中規模企業53家,專業生產線500多條,形成冶煉、鍛造、物流完整產業鏈,穩坐國內市場“頭把交椅”,產品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和日本等地。
邵東縣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2016年,在距離老工業園不遠處,邵東市重點打造了仙槎橋鎮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讓新老園區優勢互補、有機融合。2017年邵東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邵東縣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發展實體經濟的意見》等系列政策。從用地保障、融資渠道和鼓勵產業創新升級等多個方面,有力地激發了仙槎橋五金特色產業小鎮的建設活力。邵東市永興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建設規范、配套完善的邵東市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讓邵東市永興五金工具有限公司看到了轉型升級的希望。產業引導基金、中小企業貸款擔保資金、創投基金,實行股東式服務,全程代辦、全程幫扶的系列政策,也極大地緩解了企業投建新廠、轉型升級的資金壓力。
如今,200多個型號,年產2000多萬個,這是邵東市永興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一年的產能。在邵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給我一個扳手,我能撬動世界。盡管有些夸張,卻也真實反映了邵東五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舉辦第一屆五金機電博覽會,我們準備了500個展位,當時擔心沒人來,明年第四屆博覽會,1500個展位,現在已經預定一空。”邵陽市五金行業協會會長寧登文不無自豪地說。
五金機電博覽會,每年舉辦一次,已經連續舉辦三屆,是邵東市重點打造的五金機電專業展會,有力推動了包括仙槎橋扳手在內的五金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目前,隨著湖南寧慶航空航天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邵東市小巨人智能鍛造有限公司、湖南邵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龍頭企業紛紛入駐,11家產業鏈的骨干企業的入園投產,依托新老園區完整的產業鏈,逐步成為了邵陽市五金鍛壓中心、邵陽市五金電鍍中心、邵陽市五金研發中心、邵東市五金智能制造中心。
從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兵器制造基地,到18世紀“山間鈴響五金來”的茶馬古道;從“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手工作坊,到“專精特新、跨界融合”的發展新路;從“小五金、大產業”的謀劃布局,到百億園區的蓄勢待飛,仙槎橋五金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