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新聞網6月18日訊(通訊員 胡曉建)“沒想到小區下水道堵塞這么快就解決了,真要感謝社區‘大祥紅’志愿者,他們是群眾的貼心人啊!”6月16日,邵陽市大祥區中心街道愛蓮景苑小區B棟的居民看到下水道疏通后,高興地拍手稱贊!
“院落會”集民意解民事
前幾天,愛蓮景苑小區居民向所在社區反映,小區B棟的下水管道年久失修,化糞池堵塞,過道內污水四溢。得知情況之后,該社區“大祥紅”志愿者朱昭軍立即組織專業人士趕到現場察看。經檢查發現,該處下水道管網已塌陷,須徹底疏通化糞池,維修更換管道。
預算經費、溝通住戶、籌措資金、組織施工,在朱昭軍等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協調下,各項工作迅速推進,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小區又恢復了往日的干凈整潔。
管道堵塞居民愁,社區幫忙解民憂,這只是大祥區積極引導居民自治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
下足繡花功夫,推進基層治理。近年來,大祥區積極創新“五大機制”,激活基層治理“一盤棋”,全區連續三年沒發生重大惡性案事件,赴省進京訪量較2017年下降65.7%,摘掉了掛牌五年的“全省信訪重點縣市區”帽子,為落實“三高四新”戰略筑牢了穩定基石。
以思維創新激發干部活力。大祥區堅持把年輕干部培養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啟動“年輕干部培育五年規劃”,不斷提升干部應對復雜矛盾、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建立新老結對、“一對一”幫扶、“雙導師”等制度,鼓勵基層經驗豐富的老干部“傳幫帶”,為年輕干部安排政治導師和業務導師,幫助年輕干部增強政治素質、提升綜合能力。開展年輕干部外地掛職鍛煉活動,組織年輕干部3批56人次到發達地區“深造”,實現年輕干部“實踐+理論”雙向成長。
同時,大力實施干部“蹲苗”計劃,讓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的關鍵崗位經風雨、壯筋骨、強本領,共選派年輕干部參與重點項目建設33人、參與脫貧攻堅一線工作35人、參與信訪維穩矛盾化解100多人。
耐心、用心化解矛盾
以制度創新強化重點管控。以“四類人員”為重點,分類分級、精準管控,近年來該區未發生“四類人員”惡性事件。
對肇事肇禍重癥精神病人在家屬自愿的基礎上,做到應收盡收、應管盡管。區直單位655名科級干部下沉,對543個重點吸毒人員開展“一對一”疏導教育,做到見面、尿檢、談話、照相、關愛五到位。落實以村(社區)為主的信訪工作機制,對重點信訪戶明確街道班子成員、轄區民警、街道干部、社區干部包案負責,重點時期24小時管控,特別防護期實現了“零登記”“零上訪”。加強社區矯正和刑滿釋放人員管理,社區矯正人員“一天一定位兩簽到”,離開市區的,嚴格執行請銷假制度;刑滿釋放人員實行風險評估、分級管理,劃分風險等級,重點人員一月一走訪,確保管控到位。
以科技創新加強網格管理。以互聯網思維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信息化平臺,實行網格化管理,有力提升全區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投入3000萬元,建成了集綜治、公安、城管、黨建、信訪于一體的網格化管理指揮中心,開辟網格化服務管理、全科數據采集、數據共享交換、重點人群管控、協調指揮調度等子功能應用12個,接入平安城市攝像頭1631路、教育攝像頭796路、雪亮人臉識別6路,為網格化管理提供科技支撐。按照分類、分級原則,建立了十大行業網格和628個基礎網格,初步構建了區、鄉、村、組四級基礎網格體系。通過“敲門行動”,全覆蓋了解轄區信息,并建立數據庫,錄入戶籍人口27萬余條,實有房屋11萬余條,特殊人群信息2562條,為網格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同時,堅持先行先試、以點帶面,將城西街道、中心街道作為試點,黨政領導負總責,班子成員擔任網格長,全體干部擔任網格員,并動員社區黨員、民警、志愿者組建服務隊,通過“網格長一網格員—志愿者”三級管理梯隊,確保網格管理服務高效暢通。試點期間,收集上報事件655條,辦結635條,目前該模式正在全區推廣。
以服務創新夯實自治基礎。以“大祥紅”志愿者為品牌,推動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
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將各級基層干部和黨員發展成為“大祥紅”志愿服務骨干力量,引導群眾自覺加入“大祥紅”參與自治管理。目前,成立“大祥紅”志愿服務隊384支,發展志愿者7萬余名,實現志愿服務全覆蓋。制定出臺《“大祥紅”志愿者管理辦法》,將“大祥紅”納入基層黨建考核,建立從“大祥紅”志愿者中發展黨員、培養后備干部、推薦基層干部等機制,激發廣大黨員和社會各界參與“大祥紅”的積極性。
以“大祥紅”志愿者為品牌,社區牽頭,志愿者動員,引導居民參與社區議事協商、居務監督、民情懇談等工作,打造群眾自治工作試點村(社區)28個。以村(社區)為單位,動員全體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組建“寶慶大叔”義務巡邏隊112支,推動群防群控、聯防聯治落實落地。
“寶慶大叔”義務巡邏隊開展夜間巡邏守護居民平安
“徐如林,疾如風”,一支支“大祥紅”志愿者活躍在田間地頭,穿梭在大街小巷……成為古城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以機制創新密切干群關系。落實書記“接訪日”制度,區委書記定期接訪,區級領導輪流接訪,接待群眾573批721人次,現場答復解決問題193個。常態化推行“帶板凳進村”活動,結合脫貧攻堅,開展區級聯點領導“同吃同住同幫扶”,每月到聯點村3天以上,召開“院落會”96場次,解決民生問題300余個。建立“無會周”干部下沉工作機制,每月區級領導帶案下訪,全體干部下沉接訪,解決重點難點信訪積案28件。實行政法干警力量下沉,98名政法干警每月安排1天下沉村(社區),配合基層做好法制宣傳、矛盾化解等工作。推行以村(社區)為主的信訪維穩工作機制,在98個村(社區)設置矛調中心,從退役軍人中選優配 強矛調中心主任,調處化解各種矛盾815起,防止民轉刑案件109件,確保“小矛盾不出村(社區)”。
快速發展的大祥區一角
心系群眾,和風細雨。近年來,共接待群眾729批993人次,現場答復解決群眾訴求273起,區信訪接待中心成為“群眾滿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