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
邵陽新聞網7月5日訊(記者 何杰鋒 通訊員 楊昌泉 見習記者 楊嫻)7月5日上午,邵陽市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社會民生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這也是本次系列新聞發布會的最后一場。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市人社局黨委書記局長賀祝民,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劉得正,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劉運禮,市衛健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田清良分別發布新聞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羅健康主持。
賀祝民介紹,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邵陽市就業政策有力度,就業人員有門路,就業質量有保障,就業服務有溫度,在全省率先探索出農村勞務經紀人制度,就業規模呈幾何基數增長。“十三五”期末,全市第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99.90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18.60萬人,增長22.88%;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到45.1萬人,年均新增城鎮就業人員達5萬人,比“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萬人,增長率為20%。“勞有所得”4個字含金量越來越高,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有效聯動,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形勢穩中向好,迎來質與量的雙提升,為全市經濟穩中有進、人民生活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撐,讓邵陽人民的“飯碗”端得更穩、應對經濟風險和挑戰的底氣更足。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邵陽市及時出臺了強化穩就業21條措施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9條措施,打響了“抗疫穩就業”保衛戰,通過“降免減緩補”等政策組合拳,穩定了企業,穩住了崗位,僅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一項,累計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6750萬元,受益企業994家,受益職工28萬人。
劉得正介紹,長期以來,全市各級民政部門始終把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擔當作為、守正創新,筑牢織密保障網絡,困難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以城鄉低保、城鄉特困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為基礎的新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建立,救助范圍不斷擴大,供養和補助標準持續提高;大力發展養老事業,銀發晚年有了更多幸福感,全市共發展188家養老機構、167個城鄉養老服務示范點、672個農村幸福院,各類養老床位4.7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37張;周密實施關愛保護,兒童成長有了更多安全感,全市共保障孤兒1856人,保障事實無人撫養兒童3703人,建有兒童之家3634個,培養鄉鎮兒童督導員及村(居)兒童主任3836名,發展兒童關愛類服務社會組織50多個、志愿者1萬多人;創新推進基層治理,和諧共享有了更多參與感,全市3634個村(居)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完善覆蓋率達100%,建成美好社區455個、村級綜合信息平臺3166個,全市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達2825家;規范管理社會事務,便民利民有了更多認同感,全市累計救助46.9萬人次,共建成3A級婚姻登記機關8個、示范性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點4個、救助管理機構10個、各類殯儀服務設施家22家,社會事務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我市國民教育總體規模目前躋身湘中、湘西南第一。”劉運禮說。據介紹,邵陽市教育發展實現新跨越,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086所,其中普通高校3所,在校學生137萬人,教職工9.1萬人,省示范性高中數量居全省第二;辦學條件得到新改善,近十年來,全市累計建成義務教育合格學校1357所,合格學校完成率100%,全面消除了中小學D級危房,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7316個,建有多媒體教室26464間,多媒體教室擁有率達到100%;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全市公費定向培養農村教師7300余名、招聘農村特崗教師4983人,同時加大現有教師培訓力度,2013年以來累計共有62499人次參加“國培計劃”或“省培計劃”;教育公平呈現新氣象,實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全面取消了普通高中招收擇校政策,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教育權益,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教育;教育改革激發新活力,1999年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現場會在邵陽市召開,推介邵陽市“十百千萬”工程,2010年邵陽市建設教育強市經驗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推介,“三心教育”“三色教育”“情商教育”“閃光教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等一批德育品牌在全國引起反響。
田清良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代又一代衛生健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邵陽市衛生健康事業發生了深刻變化。醫療資源配置全面優化,全市建成了以市直綜合性醫院為龍頭、縣級綜合性醫院和專科醫院為主力、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民營醫院和社會醫療機構為補充的4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綜合醫療實力排名全省第3,其中投資13.996億元的邵陽市首家、全省首批由政府和民間資本實行合作辦醫模式的非營利性三級綜合醫院即市中心醫院東院建設項目(邵陽嘉康仁頤醫院)建成運行,市中醫醫院成為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市級三甲中西醫結合醫院,正大邵陽骨傷科醫院的孫氏正骨流派(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中醫骨傷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全市3000多個行政村均有了自己的“小醫院”,640多萬農村群眾“有地方看病、有合格醫生看病、小病在村能診斷診療”的模式得以有效落實;醫療衛生機構活力強勁發展,持續推進邵陽市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救治“五大中心”建設,穩步推進腫瘤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腎病內科、普外科等重點專科建設;貧困群眾看病就醫得實惠,全市深入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扶貧特惠保、民政救助、醫院減免、政府兜底“六重保障”;公共衛生服務成效顯著,全市人均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7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勝利,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邵陽市用26天實現確診病例零新增,50天實現確診病例清零,市衛健委被評為“湖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今后,邵陽市社會民生部門將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砥礪前行,努力把進一步提升群眾福祉的“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以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優異成績,奮力譜寫邵陽社會民生事業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