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新聞網記者 周超 通訊員 周妮娜 肖斌
初夏時節,城步苗族自治縣汀坪鄉高橋村村民曹太軍正在該村水圳沿線疏理水渠,引水灌溉農田。“很快就要下種水稻了,看著這源源不斷的水流我就很踏實,很放心呀。”曹太軍高興說道,讓他高興的水源,引自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江底鄉龍塘村,而他的水田位于城步苗族自治縣汀坪鄉。
“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這是汀坪鄉高橋村前些年的真實寫照。汀坪鄉位于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部,與廣西的資源、龍勝兩縣毗鄰,素有“一道通兩省,一步踏三鄉”之稱,是湖南的南大門,典型的省際邊界鄉鎮,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鄉人口的63%。近年來,該鄉針對地處邊界實際,創新發展模式,建立邊界聯動機制,摸索出一條共建共創共享共促邊界發展,增進邊界睦鄰友好的新路子,實現了湘桂邊界社會政治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良好局面。
山水有區域,發展無邊界。隨著邊界區域共同發展平臺的搭建,城步與邊界縣之間的交流擴大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讓曹太軍高興的水圳工程就是其中的縮影。“我們雖然住在邊界,但大家都一起建設基礎設施,方便了生產生活,鄉親們和睦相處,日子也是越過越好了。”曹太軍感嘆道。
共建基礎設施 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4月17日,汀坪鄉高橋村支部委員曾垂文正在對地靈溪河口路段維護立項申報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曾垂文所收集整理的地靈溪河口路段,連接城步汀坪鄉高橋村與桂林市江底鄉龍塘村。其實,在前些年,地靈溪河口路段只是一條羊腸小道,村民出行很是不方便,桂林市龍塘村更甚。
據悉,汀坪鄉高橋村與江底鄉龍塘村生產生活緊緊相連,部分地區緊鄰,共用部分道路、水圳等基礎設施,但道路、水圳并未硬化,嚴重制約了村民生產生活和交往交流。為促進兩村經濟發展,2017年底,經雙方鄉黨委、政府及村“兩委”多次實地查看,共同協商,共同規劃設計,雙方達成一致協議由江底鄉負責修通、硬化兩村共用道路1.5千米,汀坪鄉負責興修兩村共用水圳2.5千米,惠及龍塘村、高橋村、安樂村4000余人,極大的方便了邊界兩村的生產生活,村民們對此拍手稱好。
“雖然路修在城步高橋村境內,但受惠更多的是我們。以前我們要出去只能翻山越嶺,得走10公里路,下雨天山路泥濘,很不安全,上學、就醫也很不方便,現在出去只要3公里多了。”龍塘村村支書楊煥仁感慨著說。
該路段地處城步境內,所以龍塘村的維護申報一直沒批準下來,只能村里自己籌集經費和人工去做維護。幾年下來,村里財政也逐漸捉襟見肘,為此村書記找上鄰村高橋村,一塊打起了商量。
共創發展新模式 繪就美好藍圖
4月14日,正是春耕生產大好時節,在汀坪鄉蓬瀛村百香果基地,當地群眾忙得不亦樂乎,正有序種植百香果。種植戶楊韜也在基地查看存活情況,今年雖是他第一次種植百香果,但他卻信心滿滿,規模不小,光百香果他就種植了40畝,除此之外,還種植了16畝羅漢果。
“李老板去年在這掙了錢,還擴種了,我們只要負責種植,李老板為我們提供技術和銷路,肯定不會虧。”對此,楊韜信心滿滿。
近年來,為促進邊界地區產業經濟發展,汀坪鄉多次與邊界鄉探討摸索發展新路子。2021年5月,汀坪鄉黨委書記謝華定帶隊赴桂林龍勝江底鄉交流研討兩地產業發展之路。在考察中發現,兩地氣候環境條件相似,均適宜發展百香果種植,汀坪鄉地廣、勞動力豐富,卻受到技術、資金、銷路等因素制約;江底鄉擁有成熟的種植技術和廣闊的銷路,卻苦于沒有足夠的土地。在充分了解情況后,雙方一拍即合,當月就決定合作,共同發展百香果種植產業。
說干就干,江底鄉種植大戶李連生隨即在汀坪鄉蓬瀛村流轉80畝土地種植百香果和羅漢果,2022年將種植面積擴大到300余畝,帶動該村群眾發展百香果種植100余畝,為當地群眾在家門口提供就業崗位,實現致富增收。
鑒于百香果種植在汀坪鄉取得的良好成效,該鄉最終確定了“兩果兩茶”(百香果、羅漢果、油茶、峒茶)的經濟發展戰略。目前,汀坪鄉在蓬瀛村等10個村推廣種植百香果,種植規模達1800余畝,“兩果兩茶”種植項目在該鄉各村廣泛開展。
除了聯合發展產業,汀坪鄉還大力改善集鎮建設和環境衛生狀況,修建汀坪鄉全民健身廣場,設置停車位,極大地方便了湘桂客商停車,將蓬洞、高橋市場進行規范管理,實現邊界商貿互通有無。
共享民俗文化 增進三方睦鄰友好
因汀坪鄉、河口鄉和江底鄉都是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聚居地,民俗民風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為挖掘、整理、推廣和宣傳少數民族文化,三鄉把少數民族文化搬上舞臺,不斷交流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形成了三鄉既獨具特色,又有共通之處的民俗文化。
謝華定介紹,三鄉之間民俗文化交流歷來有之,早在2016年,廣西組織20余名群眾參加了汀坪鄉蓬洞村的山歌會等節慶匯演;河口鄉邀請汀坪鄉和江底鄉群眾參加河口瑤族鄉30周年鄉慶。2017年,汀坪鄉組織邊界村群眾向江底鄉、河口鄉群眾學習《壯族火貓舞》《壯族翡翠舞》《夢見劉三姐》等具有廣西壯族特色的民俗歌舞;汀坪鄉則向邊界鄉展示了《敬酒歌》《嫁女歌》《內里舞獅》等具有苗族特色的歌舞表演。
“我們與邊界鄉的交流日趨頻繁、逐步深入。”謝華定說,汀坪鄉計劃在今年9月開展第二屆“九·九”紅軍文化節,將紅色文化與民俗文化有機結合,邀請河口鄉、江底鄉群眾參與節目表演,指導節目排練,共同學習,增進彼此間的文化交流。
共建基礎設施,共創發展模式,共享民俗文化,交流互通,邊界和諧。近年來,汀坪鄉通過示范村建設,以點帶面,積極探索實行市際邊界聯動機制,社會治安“聯防”,矛盾糾紛“聯調”,確實為群眾安居樂業打下堅實基礎,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上升,邊界各地區各族人民團結互助、共同發展、安居樂業,扎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不斷提高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邵陽新聞網站記者 周超 通訊員 周妮娜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