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桿看變遷】
◎本報記者 俞慧友
7月18日,湖南傳出兩則好消息。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株機)自主研發的首列膠輪地鐵列車下線,將應用于墨西哥城地鐵1號線。這是我國膠輪地鐵首次出口海外。
馬來西亞沙撈越州古晉市正式宣布,該市擬建設的兩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將采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株洲所)自主研造的智軌電車。智軌電車也走出國門,成功“出海”。
兩大軌道交通裝備,都出自一座“火車頭拉來的城市”——湖南省株洲市。
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之都
株洲不是省會城市,但在我國軌道交通領域,它卻舉足輕重。
這座城市建設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制造基地,形成了我國首個突破千億元產值、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可為全球用戶提供從器件、部件、系統到整機、大系統的軌道交通全壽命周期系統解決方案。
株洲創造了三個數字:軌道交通裝備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力機車全球市場占有率27%,居世界首位;產業本地配套率80%以上,產業聚集度全球第一。
今天我們看到的令人炫目的成績,源自這座城市10年前提出的一個目標。
2010年,湖南省政府、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現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和國家開發銀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目標為共同打造軌道交通裝備千億產業集群,將株洲建成“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之都”。
為獲千億級產業集群“入場券”放大招
作為我國電力機車和動車組的發源地,株洲有深厚的“家底”。株洲軌道交通產業從發源至今,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當地集聚了中車株機、中車株洲所、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等超300家骨干企業及配套企業。
為逐夢“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之都”,爭取盡快獲得千億級產業集群“入場券”,株洲使出了“幾招鮮”。
出政策。株洲先后出臺了《株洲市產業振興實施綱要》《株洲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振興行動計劃》《支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在土地保障、標準廠房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項目綠色審批、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全力支持產業集群發展。
出“管理團隊”。株洲積極探索鏈長辦、產業協會、企業聯合黨委“三方發力、同頻共振”的產業鏈推進機制,充分發揮產業鏈鏈長制的政府推動作用、產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產業鏈企業聯合黨委的黨建引領作用。
出體系。株洲探索和構建了“工程化研究—應用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規模化生產—商業模式創新”的產學研用政金商創新體系。
出配套。產業集群不能只有裝備制造這一個利潤點,要形成產業鏈,就必須在做強做優整機企業的同時,積極引進培養更多關鍵部件和關鍵子系統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為實現重點產業企業的本地化配套,株洲打造了車輛總成、關鍵部件及服務、基礎設施和物流等幾大板塊產業配套區。
經過10年左右的新一輪奮斗,株洲最終形成了以百億企業為龍頭、十億企業為支撐、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創新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集聚區,形成了全球相對最完備的集軌道交通產品研發、生產制造、營運維保、物流配套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下一個“小目標”是2000億元
株洲還在同步做另外一件事:從創新角度謀劃布局,擴張軌道交通產業,全力延長產業鏈,為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的下一個千億級儲能。
10年間,株洲布局了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深海裝備、工程機械、船舶電驅、污水處理等多個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2020年,株洲僅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的產業規模,就分別達到272億元、101億元。
今天的株洲變得越來越自信,該市已經定下了自己下一個2000億元“小目標”。
株洲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新規劃,可概括為“一座城,兩千億,三中心”:打造“創新發展、高端引領、協作完備、產城融合”的現代軌道交通城,將株洲建設成為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全球重要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創新基地和全國知名的軌道交通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實現軌道交通產業集群規模突破2000億,力爭邁進3000億;打造世界一流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中心,國際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智造中心和全國最大的軌道交通產業服務中心。
下一個10年,期待軌道交通產業能將這座“火車頭拉來的城市”,在創新發展的路上“拉”得更遠。
(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