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子助力鄉村振興。吳耀武作
□ 劉吉
【摘要】近期,在安化縣龍塘鎮沙田溪村,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三下鄉”志愿者徐文韜和伙伴們以村莊的水泥墻為畫布,精心創作墻繪作品,為鄉村增添了亮色,吸引了游客,成為青年學子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案例。
“沉睡的村莊”需要“喚醒”。近年來,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與此同時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不少青年出村讀書后選擇留在城鎮打拼,鄉村少了青年的人氣,也少了發展的活力。赫山區泉交河鎮的大學生陳浩發現家鄉的黃桃和葡萄銷售還停留在線下直銷模式,出現了豐產滯銷的問題。陳浩所學專業涉及電商銷售,于是他發揮所長,利用暑期回村直播帶貨,帶動家鄉水果銷售。青年有文化、有技術、有熱情,思想觀念新、工作方式新,青年服務鄉村,無疑能為鄉村發展提供新的動能、煥發新的活力。
青年也需要“田間課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僅要在教室里的“聽說讀寫”,更需要實踐出真知。這個暑期,一批批青年學子走出校門,走進鄉村,既參與了鄉村振興,又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益陽職業技術學院船機學院的學子前往資陽區茈湖口鎮,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投身防汛防洪,在防汛一線學習水文知識。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子前往安化縣江南鎮助力黑茶銷售,現場學習黑茶制作技藝。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學子下鄉,讓知識之樹在泥土中生根發芽,更是一種雙向奔赴。
讓青年“下鄉”蔚然成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年活躍在廣袤田野,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據統計,2023年益陽市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引進37所高校54個團隊,“七彩假期”活動組建了74個團隊,活動覆蓋69個鄉鎮(街道)、259個村(社區),參與青年志愿者達2200人。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只有人才濟濟、人氣滿滿,鄉村才能興旺。要加強平臺建設,組織、團委、教育等部門單位“搭臺”,開展更多暑期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子下鄉“唱戲”。要加強校地共建,增加“三下鄉”活動的深度和廣度,以學生專業為指引開展下鄉活動,摒棄走過場、添經歷的形式主義,多些出成果、有效果的實用活動。要加強柔性引才,推廣赫山區“一村一企(企業)一師(規劃師或美術師)一員(農技員)”柔性引才經驗,以“三下鄉”等活動為紐帶,采取聘用“家鄉顧問”“校園鄉賢”等方式加強鄉村與青年學子的合作。要加強服務保障,在青年學子服務鄉村發展的過程中確保交通安全、食宿方便,為青年學子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
7月6日以來,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開展“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暑期文旅志愿服務活動,再次為青年服務鄉村吹響了“集結號”。希望更多的青年學子能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田間地頭追尋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