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老堵住老頭家門,老頭憤然道:沒教養!可年輕的車主卻質問:我大學畢業,比你有文化,何以沒教養?此話混淆概念,凸顯真無教養。
教養和教育并不等同。簡單地說,教養,關注人品的修養和人格的完善;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訓。二者相互依存,彼此獨立。教養有賴于教育的潛移默化,決定教育能量的釋放方式和作用程度。當今父母有條件對孩子學習、生活的投入,卻不知道教養投入是孩子未來生存的關鍵。因此,不少青少年言語粗俗、舉止怪異、不懂禮貌,不守公德。受過高等教育的為何行賄受賄、制毒販毒、電信詐騙?為何不把智慧和能力用于造福人民,反而用來禍害社會、葬送自己?大都忽略禮貌、風度、修養、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教養。如果學校教育為利潤,社會教育為物質,家庭教育為臉面,就會失去教養這個靈魂,變得荒謬可怕。教養是教育之本,擁有教養才擁有希望。
有教養和有文化并非一回事。車爾尼雪夫斯基精辟詮釋二者關系:“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于思維,就是粗魯或蠢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教養離不開文化。多讀書、讀好書,能提高精神境界,開闊視野,提升修養。教授抄襲論文,大學生投毒弒師,盡管只是個案,但類似年輕車主圖自己方便,闖紅燈、亂扔垃圾的卻不少。若把文化作為謀取利益和便利的工具,而不作為修養身心的有效途徑,有文化未必有教養,只有卑俗。相反,一個可能沒文化的人,卻有規矩意識,不貪圖便利,不損公序良俗,即使眾人違規,也不隨波逐流。沒文化卻有教養,情操是高尚的。
人的教養不是高貴身份,不是權勢金錢,不是高學歷,卻比這些更昂貴。教養關乎一個民族的素質,更關乎一個民族未來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空間。培養良好的教養,是家庭、學校、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社會應有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