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公布了中國經濟前三季度數據。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4.8%,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這一成績無疑是對中國經濟韌性與活力的有力證明。
審視中國經濟,首先要把握其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前三季度,盡管經濟增速有所波動,但總體保持在預期目標附近,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外匯儲備重回3.3萬億美元,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居民收入增速略高于GDP增速的事實,都充分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再者,我們還可以看到筑底企穩的態勢正在逐步顯現。工業增速在下滑四個月后首次止跌回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連續多個月下滑后首次止跌回穩。這些看似平常的指標改善,實則來之不易,是中國經濟在挑戰中尋求突破、在困境中謀求發展的生動寫照。這一態勢的取得,離不開一系列政策的精準發力。降準降息、釋放長期流動性、推動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加大房地產“白名單”項目貸款支持力度等措施,不僅有效緩解了經濟下行壓力,也為未來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政策的含金量不僅體現在數字上,更體現在其針對性、系統性和前瞻性上,為中國經濟筑底企穩提供了有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積極主動應對問題和挑戰,用實實在在的高質量發展成效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既要看到挑戰,更要看到機遇,既要保持清醒頭腦,更要堅定信心。信心比黃金更可貴,是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重要動力源泉。黨中央的科學判斷和部署,為中國經濟迎難向前提供了根本保證。只要我們貫徹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快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和已經出臺的存量政策,推動積極因素進一步累積增多,中國經濟必將持續暖起來、好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么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都是這樣。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的關鍵期。調整的陣痛在持續釋放,政策發力顯效需要時間,持續回升向好需要耐心。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挑戰,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