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8月25日訊(記者 肖也 通訊員 陽望春 楊鵬玲)1306戶、5772人,這一串數字的背后凝結著無數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城步苗族自治縣交出的一份易地扶貧搬遷成績單。
易地搬遷,不只是空間的簡單挪移,而是一個復雜、系統、長期的艱巨工程。為此,城步始終把后續扶持作為保障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手段和鞏固搬遷成果的關鍵環節,通過全力推進公共服務、產業就業幫扶、社區管理等后續扶持管理工作,全面系統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后半篇”文章。
從山里到城里,日子更舒坦
“過去在家務農不能外出打工,現在成了‘上班族’,掙錢顧家兩不誤。在家門口就業有工資拿,又能照顧上學的小孩。”在城步白云湖生態茶業有限公司上班的搬遷戶向艷紅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改頭換面,帶好孩子。”這是向艷紅在搬出大山時設立的目標。如今,“有家又有業”的她逐步實現自己的愿望。
向艷紅的“新家”位于儒林鎮冷水坪——這里是城步最大的集中安置點,總面積為5萬3千平方米,安置了來自儒林、丹口、白毛坪、蘭蓉、長安營、威溪六個鄉鎮155戶664人。
說起過去的日子,搬遷戶楊永紅深有感觸。過去,她家住在羅家水村的山溝溝里,一家人全年的收成全靠“一畝三分地”。“如今住城里,就業近了,就學近了,就醫近了。我就在工業園的公司上班,還有工資拿。”楊永紅樂呵呵地說。
無論是縣城集中安置,還是鄉村集鎮集中安置,走出大山的搬遷群眾都期盼在新的環境扎下根、奔上致富路。為促進搬遷民眾在家門口就業,城步苗族自治縣投入300萬元在儒林鎮冷水坪安置點新建幫扶車間1個,投入320萬元對丹口鎮邊溪安置點、西巖鎮安置點幫扶車間進行提質擴容,進一步提升就業幫扶能力。目前城步苗族自治縣共在安置點設立七七科技、澤林鞋業、竹木加工、苗繡等幫扶車間8個,吸納210余名民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后續幫扶最關鍵的是就業。為了真正為搬遷群眾營造出一片片能生根、能致富的肥沃“土壤”,城步堅持把穩就業擺在首要位置,堅持“輸血”“造血”并重,充分發揮每個集中安置點就業服務信息員和鄉鎮易地扶貧專干的“橋梁”作用,通過大力實施“311”就業服務行動,即每年至少為有就業意愿且未就業的登記失業人員和脫貧勞動力提供3次崗位信息、1次職業指導、1次免費技能培訓信息。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舉辦就業招聘會、就業對接宣傳活動,開發公益崗位等舉措,助力搬遷群眾增長知識與本領,破解就業難題,實現就業幫扶“精準化”。
2022年來,城步舉辦大規模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專場招聘會3場,共計58家招聘企業參與,提供求職崗位種類11種,提供求職崗位3690個,開展51次培訓2716人,實現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從打工向就業,日子更紅火
走進丹口鎮邊溪村的羅漢果種植基地,一個個翠綠、碩大的果實綴滿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基地的主人叫陳燁,2018年她們一家四口人從“摩托車都難以開進去”的山坳坳,搬到了現在的丹口鎮邊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這里共安置了49戶搬遷戶。
過去,外出務工是陳燁的主要收入來源,作為安置點的就業信息員,參加了幾次政策宣講會和技能培訓班后,她萌生了發展合作社搞種植的念頭。“其實我們這有扶貧車間,但每年10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都是果蔬基地務工季節性空窗期,我想可以把這段時間利用起來。”
在村支“兩委”的支持下,陳燁投資50萬元,創辦了城步業利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了安置點附近50余畝土地種植羅漢果。隨著合作社的成立,安置點群眾18人和邊溪村村民15人在她打造的“產業園”里務工,既填補了“空窗期”,也進一步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如今,在縣鄉各級部門的銜接協調下,陳燁已和廣西一家農產品企業簽訂了保護價收購協議。今年合作社共種植羅漢果6500株,預計年收入20萬元。
從一名樸實的農村婦女,成為安置點的致富領頭雁,像陳燁這樣的勵志故事,在城步還有很多。儒林鎮冷水坪安置小區的段振端是一名“80后”,搬遷之前他跑過運輸,在企業打過工,通過就業培訓他發現了“商機”,在申請5萬元的無息創業貸款做為啟動資金后,他當起了養羊專業戶。現在存欄山羊400余只,年收入十萬元。“搬遷后進了城,不用為買房和孩子讀書發愁了,創業也就有了底氣!”
“挪窮窩”展現政策擔當,“斬窮根”依靠產業發展。城步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及現代化新型產業,并引導搬遷群眾參與其中,鼓勵各安置區依托實際積極發展后扶產業,著力培育和發展搬遷群眾自己的產業和企業。同時,在推動企業、合作社規模化、科學化、效益化發展中,通過“租金分紅+收益分紅+固定崗位穩定就業+季節用工靈活就業”方式,進一步提高搬遷群眾的就業率和收入水平。目前,全縣8個集中安置點自主發展產業350戶458人、自主創業38人。發展委托產業幫扶294戶1137人,搬遷群眾人均純收入達15236元。
從搬入到融入,日子有奔頭
對于搬遷群眾來說,搬遷不僅僅是得到一套新房、換一個生活環境,更是一場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遷徙。8月22日,走進儒林鎮冷水坪安置小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漂亮的獨棟小洋房,文化廣場干凈整潔,小區內景觀樹錯落有致,“多少年面朝黃土背朝天,以為一輩子就那樣過了,沒想到老了還過上這好日子!”70歲的劉次石臉上洋溢著笑容,他的話代表了搬遷群眾的心聲。
為了真正讓搬遷群眾住得穩、住得好,城步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賦能社區治理,推進安置點紅色管理全覆蓋。在冷水坪安置小區的黨群服務中心內,黨建、就業、綜合服務等“一站式”窗口一字排開,前來咨詢辦事的群眾井然有序。安置小區黨支部書記陳昌凡表示,為了方便大家辦事,不但在小區內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縣后扶辦還設立了服務熱線,“房屋維修、矛盾調處、就業咨詢、訴求處置,凡是你可以想到的,都可以打這個電話,這就是我們的‘110熱線’。”
易地搬遷,柴米油鹽醬醋茶,千頭萬緒卻事事要緊。針對安置點群眾遠離土地,吃根蔥都要花錢的問題,城步根據實際情況在安置點所在鄉鎮流轉部分土地作為搬遷群眾的“微菜地”,達到戶均30平方米左右,每月還為每戶減免3方水費,進一步降低群眾生活成本。同時,還在各個集中安置點建立了養殖圈舍,幫助老百姓解決養雞養鴨等日常問題。
“多虧了安置區的協調,給我們劃分了‘微菜園’,解決了吃菜難的問題!”今年64歲的王文貴搬到山下,雖然年紀大,但勤勞的習慣一直改不了,自從有了“微菜園”,就種下了四季豆、辣椒等時令蔬菜,心里別提多開心了。
為改變“人住進了新房,心還在山溝里”的思想狀況,城步不斷完善安置點文化體育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的文化生活,倡樹文明新風,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時在各安置小區,都建起了文化廣場、運動場所、棋藝室、圖書室等,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一點點、一樁樁、一件件,幫著搬遷群眾由“農民”順利地向“市民”轉變。
如今,城步的易地搬遷群眾通過政府幫扶與自發向上,真正過上了安居又安業、安身又安心的好日子,正與全縣人民共同譜寫著城步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