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龍(左)帶領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現場踏勘
入冬,氣溫驟降,草木凋零,新寧縣清江橋鄉等地的村莊規劃工作卻是緊鑼密鼓、熱火朝天,來自湖南三合公司的技術人員走村串戶,展開外業調查、與鄉親們面對面交流,為“多規合一”實用性鄉村規劃扎實做好基礎性工作。
“我們已經有5個鄉村規劃項目在全省5個縣同步推進,以實際行動踐行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邵陽市民革黨員、湖南省三合公司董事長王筠龍介紹說,“中華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我就想為鄉村振興實實在在做點事,所以現在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村莊規劃上面。”
湖南三合公司多年來深耕國土資源研究、土地評估咨詢、國土空間規劃等領域,公司掌門人王筠龍是邵陽市洞口縣人,2015年從省直機關辭職下海,帶領大學本科生占比90%的年輕團隊為湖南省域地方經濟發展提供自然資源相關技術支撐,推動土地高效科學規劃和集約節約利用,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良好口碑,目前已在邵陽、湘潭、株洲、懷化等地開設多家分公司。
新寧縣清江橋鄉
近年來,湖南省各地市州先后在1032個村莊展開規劃編制試點。王筠龍從2020年開始,帶領團隊在長沙縣金井鎮推進村莊規劃編制,“這是個系統工程,事關一個地方未來5年、乃至15年的長遠發展,涉及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保護、耕地保護等方方面面,任務繁重,需要派項目組常年駐守在村里”。而另一方面,規劃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湖南作為中西部內陸地區,各地財政投入非常有限,各項工作必須壓縮成本、提高效率。對湖南三合公司來說,相對其他業務,這個板塊屬于“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不賺錢的業務。
盡管如此,王筠龍仍然將村莊規劃作為其公司的主攻方向之一,傾注了公司大部分資源。目前已在長沙市長沙縣、邵陽市新寧縣、岳陽市平江縣、懷化市芷江縣、衡陽市衡山縣等地啟動5個項目,另有4個項目正在對接之中,預計明年常年駐村的專業技術人員將達到100人以上。
這種看似不合商業邏輯布局的背后,飽含著王筠龍振興鄉村的濃濃家國情懷。
“通過這些年的創業,我深深體會到企業的前途和國家、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要想事業發展得好,必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作為規劃評估領域的企業,我本人作為自然資源領域的科研技術人員,必須始終緊跟國家的發展布局,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接續奮斗”,談到業務結構調整的初衷,王筠龍看到的是更加長遠的未來。
“要想富,先修路;要發展,先規劃。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的總要求,針對這些要求,我們可以從國土空間規劃的角度,提出具有地方特色、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村莊應該保護哪些生態重要的區域、保護哪些優質的耕地資源,發展什么產業、產業用地如何布局,村內缺少哪些公共設施、哪些鄉土文化需要被弘揚、有沒有具備保護價值的文物古跡,村莊有沒有地質災害、洪澇災害重點防治區域等等。”王筠龍如是說。
洞口縣毓蘭鎮鳳凰山下的鳳溪村
錨定方向之后,方法層面如何解決?具體怎么操作?
王筠龍認為主要是打好“三張牌”:落實新發展理念,吃透政策法規;踐行群眾路線,做到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弘揚長征精神,排除萬難,苦干實干。
新發展理念方面,最重要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談到這里,王筠龍不由自主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洞口縣毓蘭鎮鳳溪村,生態宜居的鄉村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鳳溪的古樹、潺潺的鳳溪江、秀美的鳳凰山、長壽的百歲老人……這一切就是我的鄉愁,我打心底里希望通過科學的規劃,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美化好環境,保護好生態,傳承好文化,讓父老鄉親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政策層面,省政府辦公廳今年7月印發文件,要求在2023年底前,統籌縣、鄉鎮、村國土空間布局,村莊功能分類,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農村居民點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鄉村產業用地布局,村莊安全和防災減災,以及生態保護修復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全面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和審批工作,通過規劃引導,推動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村莊。
王筠龍介紹說:“路線圖和時間表基本上已經定下來,關鍵在于執行。其中最難的是要通過與省市縣領導、鄉村干部和村民的充分溝通交流,做到群眾需求與政策法規、當下困境與長遠發展的協調統一。我要求每一位項目工作人員帶著高度的責任心和足夠的耐心攻堅克難,在認真走好群眾路線的同時,真情實意為群眾著想,從實際出發,根據鄉村的資源條件,現有生產基礎,按照國家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實行長遠結合,綜合比較優選最佳方案。”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談到未來,王筠龍信心滿滿:“村莊規劃千頭萬緒,只要堅持‘走千山萬水、吃千辛萬苦、想千方百計、說千言萬語’這‘四千萬’精神,鄉村振興的‘詩和遠方’就一定能夠如期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