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 高凱)由未來網主辦的“未成年人手機防沉迷座談會”日前在京召開。座談會以“攜手織密防護網共筑數字童年新生態”為主題,旨在推動社會各方找到緩解“手機沉迷”的途徑,明確社會各方對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應肩負的責任。
2023年12月,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手機一直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網設備,使用率達到91.3%;近九成未成年人網民擁有屬于自己的上網設備,其中超過六成擁有屬于自己的手機。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關工委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國強表示,沉迷手機對于青少年健康發展可能存在三大方面主要風險:一是生理健康,屏幕時間使用過長會導致視力損傷、睡眠障礙、頸椎問題等;二是心理健康,青少年過長接觸手機或導致網絡成癮,引發社交焦慮、注意力不專注等問題;三是認知發展,算法推薦導致的“信息繭房”可能會抑制青少年批判思維的成長,造成深度閱讀能力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卜衛提出,青少年生活的數字環境重新形成了有關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福利、社會公正、政治和經濟等活動。這提出了對未成年人進行數字素養教育的新議題。卜衛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國兒童發展綱要》都提出了要對兒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并上升到實現兒童權利的高度。對未成年人來說,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至關重要,應通過數字素養教育,去提高他們行使數字權利的能力。
AI時代被認為也可為防范未成年人手機沉迷提供新方式、新路徑。“AI時代的預防手機沉迷更需要‘破界思維’,不能只靠傳統方法,還需要用好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對此提出多方面建議:從家長層面,要接納孩子對新技術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去探索用新技術管理和使用手機;在技術層面,可借助AI大模型等技術,將此前青少年模式的“一刀切”式設置轉化為個性化防沉迷,用AI大模型為每個孩子量身打造個性化的守護方案;在企業層面,要以兒童友好為原則,盡快推出適合未成年人的AI大模型,同時嵌入手機管理的定制化方案,及時向家長、教師反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等數字產品的行為,使人工智能更好地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服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在新技術必然到來并將成為未來生活一部分的大趨勢下,面對孩子可能沉迷的風險,讓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是走出沉迷的最佳選擇。”儲朝暉建議稱,防范未成年人手機沉迷,同樣需要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各方共同聚力創造條件,破除沉迷要從內心確立主人意識開始,需要留給孩子足夠的自主安排的時間、空間和自主選擇的內容。
“未成年人手機防沉迷座談會”在京召開。主辦方供圖
據了解,2024年11月,中央網信辦發布《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下稱《指南》),提出鼓勵和支持手機、APP和應用程序分發平臺等共同參與未成年人模式建設。對于手機終端,《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入口應當設置在移動智能終端的醒目位置,滿足用戶一鍵切換需求;同時,還要具有防繞過功能。進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動智能終端需在家長驗證并確認后才能執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恢復出廠設置等操作。
不過,由于《指南》僅為建議性質,目前手機的防沉迷工具還遠沒有達到好用可操作的標準。“管手機難”也成為不少家長、學校在新時代下面臨的社會問題。與會專家認為,未成年人手機沉迷問題需“家校社”協同防范,在數字時代下各方要建設好、有效利用好未成年人模式,也要借助便捷、可用的技術工具,給孩子設立“最后一道屏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