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明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著力走質量興農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在于實現農業現代化,而農業機械化是第一步。
近年來,邵陽市農業農村局以發展農機合作社為抓手,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全面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走出了一條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產加銷一體化開發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加速了農業強市進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顏瑤 羅倩 通訊員 劉小筆 邵陽報道
機械化生產讓農業“so easy”
眼下正是春種最好時機,邵東靈官殿鎮廣袤的田野里機器聲轟鳴,隨處可見插秧機來回穿梭,種下一排排綠油油的秧苗。
“兩個人,三四個小時,完成了7畝多的插秧作業,這要是以前,肯定不敢想的。”85后“新農人”李理黝黑的臉上笑意盈盈,他的身后,平整的農田、整齊有序的秧苗和插秧機行駛過的回形痕跡,放眼望去,像是梵高筆下的星空。
李理是邵東市友群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農具操作的主力軍。“農村發展越來越快,政策越來越好,再也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作,全都是機械化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收入也多了……”他告訴記者,回鄉后,他系統學習了各種農具駕駛技術,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現在每年不僅有20多萬的收入,還能夠陪伴家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近年來,邵陽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堅持政策扶持,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目前,邵陽農機總動力達5351986千瓦,擁有中大型農業機械近2萬臺。全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持續提升,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9.7%。
保姆式服務讓農民當上“甩手掌柜”
75歲高齡、患有腿疾的羅會生竟然成了村里的種糧大戶。
“把水稻種子放在合作社的育秧工廠就行,需要耕地、育秧、插秧、治蟲、施肥、收割、烘干,農機合作社都可以提供服務。”說起自己成了種糧大戶這件事,羅嗲嗲開心地說,不用出多少力,只要等水稻成熟賣錢就行。他今年計劃種植一百多畝雙季稻。
羅嗲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除去購買農機合作社的服務費,一畝田差不多可以賺500塊左右,一年4萬多的收入,不僅能保障老兩口的生活開支,還能補貼患病的兒子,生活有了大改善。
“邵陽是農業大市,農機社會化服務可以使廣大農民從繁重的農活中解放出來,還可以幫助農戶進行銷售,提供一站式服務。”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擁有農機合作社454家,成功實現服務主體建設鄉鎮全覆蓋,農機作業服務區域村組全覆蓋,農機服務領域從糧油主要農作物到果菜茶、中藥材、養殖特色農業全覆蓋,農機服務環節產前、產中、產后全覆蓋。
提質農機社讓“小農戶”邁向“大農業”
“這臺機器通過計算機控制可實現精確施肥,將進一步促進降本增效,減少農業污染。”在雄林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倉庫內,負責人羅雄林向記者一一介紹購置的智能機械。
在農機社會化服務‘百千萬工程’的支持下,羅雄林投入800多萬購買農機設備,現在合作社有旋耕機、插秧機、施肥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機農具200多臺,不僅方便了自己,還為周邊農戶近10000畝農田提供從種植到收割全程農事服務。
“智慧農業讓種田省時省力,通過數據分析,不用下地就知道哪塊田要用多少肥,準得很!”據羅雄林介紹,利用數字化和機械化,每畝水稻的種植成本至少節省了50元。
目前,合作社共流土地2000余畝,年產糧1000余噸,年產值達2000余萬元。同時,帶動了百畝以上種植大戶3戶,周邊農戶超過300戶,完成了靈官殿鎮石株橋片區水稻種植面積恢復4000畝以上,平均畝產量中稻達650公斤、雙季稻達850公斤。
近年來,邵陽聚焦糧食安全和農業穩產保供,下好先手棋。確立“三為主、四中心”發展定位,把農機合作社建設作為農機推廣的主戰場、提升農業機械化率的主抓手、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主突破口,建設農機推廣培訓中心、農機作業服務中心、農機維護檢修中心、糧食烘干加工倉儲中心,構建農機服務全流程保障體系。2022年,邵陽市投入農機合作社扶持資金800余萬元,引導扶持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建立農機合作社名錄庫,實行分級分檔管理,共扶持建設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9家、示范社5家、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3家。全市累計扶持建設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達243家,示范社32家,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