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佩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把舵定向。
即將收官的2024年,中國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即將到來的2025年,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工作千頭萬緒,中國經濟怎樣才能持續回升向好?關鍵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關鍵指引——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信心是動力之源,失去信心是任何事情都辦不成的。“非知之艱,行之惟艱”。雖然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但是我國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穩”的基礎持續鞏固,“進”的動能加快積累。這份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超大市場的強大支撐。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擁有全球超大規模最具有潛力的大市場,呈現出規模冠絕、質優風勁、創新涌動的顯著優勢。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6萬億元,同比增長3.3%,消費市場加速回暖,消費潛力持續釋放。隨著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的深入實施,“兩新”政策的加力擴圍,“消費馬車”必將奔騰向前,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這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所在。
觀察中國經濟,既要看到短期波動之“形”,也要看到長期發展之“勢”,在全面辯證中感受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在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我國經濟發展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疫情沖擊等諸多挑戰,已經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一路走來,中國經濟在各種“壓力”面前交出高分答卷,彰顯了強大韌性。今天的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創新指標全球排名躍升至第11位,順利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占同期中國外貿總值的比重超過40%等等,強大韌性為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積蓄了更充足的信心。
潛力代表著發展空間,潛力巨大,中國經濟發展就會有廣闊空間和充沛活力。中國用40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200多年走完的道路,已多年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仍有巨大潛力。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較低,在提升人均水平上可以持續發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2%,以1個百分點的提升拉動萬億級投資需求仍大有可為;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人才優勢正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落地見效,政策工具箱儲備依然充足等。在縮小差距上挖掘潛力,在釋放潛力上蓄積后勁,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更多了一份信心。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堅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攻堅克難、擔當實干,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航行在高質量發展水域的中國經濟大船必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