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鈺玲
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深入闡述了農業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的最新成就。“十四五”收官之際,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展現出穩健向好的發展態勢,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的宏偉目標穩步前行。
抓緊抓實,穩住農業生產“基本盤”。糧食穩,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為端牢“中國飯碗”,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把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突出“大面積”,不止關注“百畝方”“千畝片”的示范效應,更致力于整鄉整縣整市的整建制單產提升;突出“四良”融合,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集成推廣,促進單產提升;突出關鍵環節,從種到收環環相扣,一刻不停、一招不落;突出主體帶動,指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率先使用能提高單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率先向小農戶提供提高單產的托管服務。
抓精抓細,打好鄉村振興“主動仗”。一方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突出抓好“兩提一促”,加快建設覆蓋農村人口的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大數據信息系統,做好農村精準幫扶“花名冊”。推進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立好脫貧務工規模“穩定器”。聚焦重點區域幫扶,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為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在鄉村全面振興道路上構筑“快車道”。另一方面,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立足資源稟賦,做好“土特產”文章,利用好風俗、風情、風味,為土特產延長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升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在“塑形”與“鑄魂”上雙向發力,推動“傳統村落”與“美麗鄉村”和諧共榮、“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衷共濟。
抓久抓成,耕耘深化改革“試驗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當前,安徽、湖南、廣西三省區啟動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在其他省份的縣、鄉鎮有序開展試點工作,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提升農民享有土地承包權的安全感和進一步干事創業的信心。同時,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帶動小農戶提高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擴面提質,109.4萬個經營性主體年服務面積超過21.4億畝次,帶動小農戶9400多萬戶,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有效幫助小農戶降本增效,更好地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