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數字時代,個人在享受數字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惡意利用甚至非法交易的風險隱患。瀏覽一些APP,填寫信息后馬上就接到了推銷電話;去商場購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人臉信息被商家采集甚至濫用;遭遇“網絡開盒”,不間斷地收到陌生的電話和轟炸短信和陌生好友的添加.......近年以來,類似的報道頻頻進入公眾視野,個人信息安全保護話題已是老生常談,如何為個人信息安全筑牢防線,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一道“必答題”。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近日,中央網信辦會同多部門聯合部署開展2025年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本次專項行動聚焦六大重點領域,覆蓋了線上應用生態和線下消費場景,旨在進一步深入治理常用服務產品和常見生活場景中存在的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典型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網絡空間合法權益,著力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獲得感。這一舉措不僅是對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深化落實,更是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數字生活期待的必然選擇。
法治引領,筑牢制度防線。自《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以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機制不斷健全,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但伴隨技術迭代與商業模式創新,個人信息侵權手段也在不斷演變升級。部分app過度索取權限、智能設備超范圍采集數據、線下場景違法違規收集信息等現象,不僅造成公民權益受到損害,更可能成為滋生網絡侵權和犯罪的溫床。此次專項行動以法治為綱,嚴查未履行告知義務、違規調用權限、過度收集和濫用數據等行為,對拒不整改者依法從嚴處理,同時嚴厲打擊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有效推動了相關法律法規落實落細。從規范技術應用到嚴懲違法犯罪,從完善標準體系到強化行業自律,密織一張覆蓋全鏈條、多維度的監管網絡,為個人信息安全構筑起堅實的制度屏障。
技術賦能,提升治理效能。在智能終端普及的當下,個人信息非法收集和泄露問題呈現技術隱蔽化、場景泛在化和產業鏈條化特征,技術防護能力也必須“與時俱進”地強化升級。此次專項行動壓實企業責任,明確要求要求企業對高頻次、高精度收集行為進行顯著提示,采取加密等嚴格保護措施。同時,加強“隱私增強型”技術創新,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影響評估,督促企業將隱私保護理念融入產品全生命周期,致力從源頭遏制數據濫用風險。以技術制衡技術,轉被動防范為主動治理,逐步構建起技術先進、運行高效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推動個人信息保護走向“技術向善”的未來。
多元參與,凝聚社會合力。個人信息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攜手、協同發力。此次專項行動通過四部門聯合發文,破解“多頭管理”的難題,建立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強化政策的協調銜接,切實形成監管合力。在行業層面,通過一系列舉措壓實了平臺主體責任,規范個人信息采集與使用,明確法律紅線,督促企業提升數據治理水平。同時,公眾參與也是協同治理的關鍵一環。強化宣傳教育,培養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切實提升公民對各類非法個人信息收集行為的識別與判斷能力。凝聚多方合力與智慧,形成政府監管、企業履責、公眾監督的良性互動,個人信息保護的全民防線才能更加堅固。
從線上應用到線下消費,從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個人信息保護已深度嵌入日常生活肌理,由專業領域議題演變為與每個公民休戚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期待以此次專項行動為契機,推動個人信息保護從階段性治理轉向常態化監管,持之以恒地筑牢個人信息安全防線,讓人民群眾在享受美好數字生活的同時,真正擁有“數據安全感”。
(文/云減肥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