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產物,更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核心動能。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這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立足實際、因勢利導,才能激活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因地制宜鍛造“新引擎”。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創新生態差異顯著,這就決定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絕不能搞“一刀切”。東部沿海地區可依托數字技術、高端制造領域積累的先發優勢,加快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的突破;中西部資源型地區可聚焦綠色低碳轉型,將傳統能源優勢轉化為氫能、儲能等新興行業的競爭力;東北老工業基地則可借智能化改造的東風,推動裝備制造業“老樹發新枝”。上海張江科學城以基礎研究為引擎,孵化出量子計算、基因編輯等顛覆性技術;貴州依托大數據產業基礎,打造“東數西算”樞紐節點。這些“因勢而謀”的生動實踐證明,精準地把握地方特色與產業發展趨勢,才能讓新質生產力“落地生根”,成為區域發展的強勁推力。
聚鏈成勢共繪“同心圓”。發展新質生產力,需以科技創新為“弓”,實體經濟為“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靶心發力。當前,全球競爭正從“技術應用”轉向“源頭創新”,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亟待破解。座談會上提出的“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正是要打破科研機構、企業、高校間的壁壘,搭建起“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直通車。同時,傳統產業并非“落后產能”代名詞,通過數字賦能、綠色技改,鋼鐵、煤礦等行業正煥發新生——寶鋼“黑燈工廠”實現全流程無人化,湖南郴州711礦成功蝶變為特色文旅小鎮,傳統產業的“破繭重生”同樣孕育著新質生產力。
三位一體構建“生態圈”。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的競爭。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缺口超千萬,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高端人才尤為緊缺。破解這一困局,需要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一方面,推動高校學科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支持“雙元制”職業教育,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另一方面,完善柔性引才機制,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激發人才活力。事實證明,只有構建起“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才能實現人才與產業共舞、科技與經濟共振。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的關鍵節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區域競爭的“勝負手”。這既需要戰略定力,拒絕盲目跟風“造概念”;更考驗實踐智慧,善于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當科技創新之火點燃產業升級引擎,當萬千人才的創造力在中華大地上奔涌,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必將在高質量發展航道上破浪前行,為現代化建設注入澎湃動能。